農業綠色科技給農村經營體制帶來新變化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每一次農業技術革命都帶來農業生產力大發展。當前,以綠色健康消費為引領,以生物技術、智能裝備制造技術為支撐,以數字技術相貫通的農業綠色科技的迅猛發展與廣泛應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更加深刻、持久地改變中國乃至世界農業的發展,包括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經營方式的協同進步。
農業綠色科技促進農村經營體制更加充滿活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建立并不斷鞏固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持續進步。但隨著人口增加、需求增長、資源環境硬約束等因素的出現,如何促使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以及提高資源環境利用效率等問題日益突出,農戶家庭經營的市場條件不對稱、信息不對稱、風險不對稱、資源不對稱等短板一直難以克服。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小農戶家庭經營仍將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近年來,隨著農業綠色轉型步伐的加快,農業綠色技術加速在農業各環節各領域滲透應用,全方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為農戶家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周到服務,帶動提升了小農戶發展能力,有效解決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鞏固和完善提供了長期強勁的支撐力。據統計,2023年農業社會化服務總面積超過19.7億畝次,服務小農戶9100多萬戶。近些年出現的訂單農業服務平臺,以“先找市場、再抓生產、產銷掛鉤、以銷定產”為目標,為涉農群體提供種苗、農業設施、農資、農技指導等,通過線上線下對接,為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小農戶“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的難題提供了有效方案。
農業綠色科技促進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又好又快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發展催生了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一批新業態,各地因地制宜發揮生產要素聚合優勢,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走科技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綜合服務的路子,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等相互融合,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集群。一些地方通過綠色技術對農村一二三產業間的滲透,將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資源要素進行跨產業集約化配置,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帶動了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的變革,從而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讓更多農戶共享增值收益。2023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5900億元、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49萬億元。我國不少地方以綠色數字技術為載體,發揮“數字橋梁”作用,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推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農業綠色科技推動形成“政府—市場—農民”協同發展新機制。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協同政府、市場、農民行為,統籌經濟、社會、生態效益,處理好短期與長期、局部與全局、安全與發展的關系,始終是事關農業乃至整個經濟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完成,農業綠色發展為農業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提供了保證。農業走綠色發展之路與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高度一致的,政府、市場、農民在綠色健康理念引領下,有利于形成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協力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增產增收、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改善、農民富裕健康的目標。盡管全國農藥施用量連年呈下降趨勢,但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此外,以數字技術為重要支撐的農業綠色科技的廣泛開發應用,有利于政府用好綠色財稅、金融、價格、投資政策等手段,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加及時有效地引導各種要素資源流向農業綠色發展領域,推進生態低碳農業發展。
